传奇私服发布网_新开传奇网站_最新最全单职业传奇私服平台_www.sf999.Com
  •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唐中叶到清末,历代名贤杰士以书院为桥梁,传道济世、兼容并蓄、传播思想、自由讲学,经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实行“新政”之后,书院或改制成学堂、或被废止。这个曾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辉煌与骄傲的名字逐渐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但是,书院历经千年而蕴积的教育、思想光环并没有随之终结而影响至今。上蔡书院虽非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但在中国古代教育史,特别是河南古代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上蔡书院发展历史

      相传,人类始祖伏羲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由此建立了古蔡国。上蔡是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的交汇、融合、碰撞之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蔡文化,孕育了一代代圣贤名流、英雄豪杰。孔门七十二贤,蔡占其六。程门四子,蔡有一士。被后世尊为“小篆鼻祖”的秦丞相李斯,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为统一文字作出了重要贡献。号称“通明相”的西汉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南宋宰相朱胜非,西汉著名文士桓宽,明代廉吏李逊学、刘光国,清代循吏张沐,书法家程元章等都是上蔡人。

    image.png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蔡书院,正是位于这方文化厚土。据《上蔡县志》记载,上蔡书院原为谢良佐读书处。南宋建为谢显道祠。宋、元即其地建书院。后毁于兵。明正统五年(1440)知县贺威重建为祠。明成化十年(1476)提学佥事吴伯通重修,十五年知府钱铖置田30亩以供祀事。弘治十一年(1498)知府张子麟增建讲堂书屋,延师授徒,名显道书院。吕柟撰有《上蔡谢显道书院记》。嘉靖三十六年(1557)知县纪经纶增建书舍,额曰“景哲”,聚士读书。万历四十五年(1617)知县郎兆玉修祠,于堂西隅隙地创建精舍10楹,复元代书院旧制,集徒授业。明末毁。清顺治十年(1653)知县赵昌期重建祠堂三间。康熙五年(1666)知县周源修二门三间。十年学宪庄朝生捐银十两,刻石记于祠。二十七年知县杨庭望改建于西门内路北,二十八年落成。建有讲堂、教养堂、敬业堂、书屋、斋舍、射圃、庖厨仓库,共63间,大门之上高书“上蔡书院”,为河南巡抚闫兴邦亲笔所题。延贡生舒逢吉为经师,又捐置学田以供廪饩。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县立师范传习所。

      据说,上蔡书院建成之后,引起了当朝皇帝康熙的圣顾,一次南巡的路上,在河南巡抚闫兴邦的陪同下,来到上蔡书院。经过对上蔡书院的观览和聆听,对上蔡书院的建筑、设计、讲经效果都大为赞赏。为表彰上蔡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康熙帝遂提笔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制成匾额悬挂于上蔡书院讲堂之上。特别是清初著名理学家、方志学家,世称“上蔡夫子”张沐主讲上蔡书院之后,他理学高深、讲贯经籍、治学严谨、育才有方,得到推崇,上蔡书院一时传扬中州,弟子甚众。据《上蔡县志》记载,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上蔡书院建成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蔡书院培养诸生数千人,先后考中进士7人,文举34人,武举22人,贡生300多名。其中不乏程元章、杨正修、杨植等人出仕,被国家重用。

      谢良佐与上蔡书院

      提到上蔡书院,不得不提的是北宋著名理学家,上蔡学派创始人,后人称其为谢上蔡或上蔡先生的谢良佐。谢良佐(1050~1103),字显道,理学大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及第,曾任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师从程颢、程颐,与游酢、杨时、吕大林同为“程门四子”,被推为“洛学之魁”,是理学向南方传播的主要人物。著有《论语说》、《谢上蔡语录》,开“三教合一”先河,在中国古代理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朱熹为其门人,在谢良佐学说基础上另创“汉上学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谢良佐于公元1078年拜程颢为师。当时,29岁的谢良佐已经很有名气了。他为了在学问上取得一番成就,专程到河南扶沟向时任扶沟知县的程颢求教学问。他初见程颢,程颢待以客人之礼,但谢良佐却说:“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程颢就把他安排到一个小屋居住。那间屋子非常简陋,房顶漏雨,四壁透风。时值寒冬腊月,北风怒吼,大雪纷飞,谢良佐晚上没有蜡烛照明,白天没有炭火取暖,饭也吃不饱,但他对此毫不在意。在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他这段尊师重教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凝结为成语“程门度雪”。谢良佐严于律己,修身甚谨。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得一‘矜’字。”程颐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他的许多修身名言被后人奉为“座右铭”,如“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莫为英雄之态,而有大人之器;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莫为终身之计,而有后世之虑”等。

      谢良佐良好的天赋,苦心孤诣的探索,加上名师指导,使他成为富有创造性、注重实践、具有大家风范的哲学家。他探索“二程”学说之真谛,多有发明;收徒讲学,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学派,从而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桥梁作用,其引禅入儒学风对当时和后世颇有影响。

      谢良佐一生做过河南渑池、湖北应城知县。他“化民以德,期于无讼”,“始建学庙,讲肄儒术”,爱民如子,口碑载道。由于谢良佐及其传人苦心孤诣的经营,应城竟成为襄郢地区“首善之地”。其逝世后,谥号“文肃”,清道光以“宋儒谢良佐,学究天人、道宗洙泗、程门领袖、后学津梁”、“学冠同列、继往开来、厥公尤伟”而从祀孔庙。南宋嘉定三年(1210)台州知府以上蔡先生谢良佐遭党禁未解而卒,请祀良佐于州学,兴办学校,择谕以教,使幼有所学。景定三年(1262)于临海东湖建上蔡书院,这是台州最早的官府办书院。自宋朝以来,历代应城县令或为谢良佐立嗣,名曰“谢公祠”,或以谢良佐的名义修书院,名曰“上蔡书院”。据《续文献通》考,元代全国有著名书院41所,上蔡书院是其中之一。后明清重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书院为学堂,实施“新教育”,书院遂废。

      “上蔡八景”之一的“景贤书声”即与上蔡书院相关。古蔡城南门曰“景贤门”。其外为景贤关,关内有谢良佐祠,宋元时期为上蔡书院。其祠坐北朝南,亭台楼阁,松柏掩映,占地20多亩。传说上蔡知县郎兆玉,一日夜闻书声,信步循声至谢夫子祠,但见夫子塑像,书声顿息,复出,书声又起。郎兆玉甚为惊奇,遂筹资将夫子祠重修一新。其祠后来成为河南“崇阳”、“洛阳”、“卫辉”、“上蔡”四大书院之一。也正如宋朝诗人金履祥有诗所云:

      生平杖履未东湖,喜自师门见画图。

      堤贯横桥分半水,规方盈尺已全模。

      衣冠上蔡存遗绪,弦诵濂溪可合符。

      此地先生开道脉,尚迟从往我非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