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2:56:31首页
让·维克多·马里·莫罗(Jean Victor Marie Moreau ,1763年2月14日 – 1813年9月2日))法国大革命战争(1792~1799)中的主要将领,因为坚持共和而被拿破仑放逐到美国,后应贝尔纳多特之邀请重上战场,制定击败拿破仑的战术,但他没看见拿破仑退位就在德累斯顿战死沙场。
1763年2月14日生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海滨小镇莫兰(Morlaix)。父亲是一名很有水平的律师。莫罗从小喜欢军事,向往行伍,一心想要投身军队。但是父亲对此并不喜欢,他希望儿子学习法律,子承父业当律师。在父亲的干预下,莫罗只得遵父命进入雷恩大学学习法律。但是莫罗根本无心学习,在校园里整天东游西逛、游手好闲。到毕业的时候他连学位证都没拿到,反而自己成立了学生帮派,当了头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进入黑社会混)。1789年革命期间,雷恩的贵族子弟与平民子弟之间常常斗殴,莫罗就经常参与(想不到打群架打出一个将军)。
1791年面对外国的武装干涉威胁,上莱茵地区组织了志愿军。莫罗带着一帮弟兄参军,在里面混到一个中校军衔。莫罗首先是在瓦尔密大捷的功臣夏尔·弗朗索瓦·迪穆里埃将军手下作战。迪穆里埃变节投降后,他的手下都受到了牵连。而莫罗由于1793年治军有方(他只管一个营),优秀的军事素质和坚定的共和立场不但未受牵连,反而晋升为准将。救国委员会负责人拉扎尔·卡诺独具慧眼,又在1794年初把莫罗升为少将,并把他派往佛兰德斯指挥皮什格鲁将军(Pichegru)的右翼。在土尔库万(Tourcoing)战役中,莫罗一战成名。因此在1795年他担任莱茵-摩泽尔军团司令,率部渡过莱茵河进入德国作战。在德国,莫罗打了好几个胜仗,甚至一度渡过伊萨尔河。但是当与奥地利第一名将卡尔大公交手后莫罗连吃败仗。在不利的形势下,莫罗充分发挥了他的优秀军事才能,将部队有序完好地撤过了莱茵河,同时还带回5000俘虏。
友谊断送前程
1797年,尽管物资供应困难,莫罗还是率军渡过莱茵河,准备与意大利的法军配合进攻奥地利。不料在意大利战场上,那个来自科西嘉的“二等残废”波拿巴作战神速,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奥地利人。因此莫罗也就没了立功的机会。在这段时间里,莫罗发现了他的老战友兼老上司皮什格鲁与流亡贵族孔代亲王的通信。以前有人曾骂皮什格鲁是叛徒,莫罗不相信,替皮什格鲁辩护。但此时铁证如山,不通政治的莫罗“愚蠢”地决定保守秘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皮什格鲁东窗事发流亡国外。而莫罗因为没有提前“揭发”并与皮什格鲁“划清界限”,被怀疑是共谋。莫罗直到此时才被迫公布了皮什格鲁的谋逆证据,承认皮是叛徒,但为时已晚。莫罗很快被解职,闲赋在家。
霍恩林登大捷
莫罗,1799年,欧洲封建君主利用拿破仑远征埃及,督政府无力控制法国国内局势之际,组织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他们派来了俄罗斯第一名将苏沃洛夫元帅率俄奥联军向法国进攻。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苏沃洛夫不愧为一代名将,在意大利战场上连战连捷,把拿破仑昔日的战果都夺了回去。督政府手下的将领都不是苏沃洛夫的对手,他们急忙重新起用莫罗,任命他为意大利军团司令。但没等莫罗和苏沃洛夫交手,督政府又临阵换将,任命以勇猛著称的儒贝尔为意大利军团司令,而准备把莫罗调往莱茵军团当司令。在接到委任状之前,莫罗暂时留在意大利随儒贝尔一起作战。可惜儒贝尔有勇无谋,在诺维战役中,法军被苏沃洛夫打得大败,儒贝尔阵亡。莫罗临时接过指挥权,指挥部队撤回了热那亚。在那里,他把部队指挥权交给尚皮奥内将军就回国了。
莫罗在霍恩林登战场上拿破仑从埃及偷偷跑回来后在巴黎找到了莫罗,希望他支持自己。由于对督政府的不满,莫罗同意与波拿巴合作。雾月18日政变后,莫罗率兵将两名督政官软禁在卢森堡。作为回报,他又得以指挥莱茵军团在中欧作战。这一次进军十分顺利,奥地利人又被打回了伊萨尔河东岸。回国后,经约瑟芬介绍,他与一名叫米莉·奥洛(Mlle Hullot)的克里奥尔(Creole)女子结婚。莫罗万万没想到,这位新夫人其实野心勃勃,对权力有很大的渴求,日后给他惹下大麻烦。新婚后不久,莫罗就重返战场。1800年12月3日,莫罗迎来了自己戎马生涯的巅峰之战——霍恩林登战役,是役莫罗以损失2500人的代价歼敌1.4万人,为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础。
流亡美国
而此时奥洛正在巴黎秘密网罗对拿破仑不满的人,企图推翻拿破仑。一些保皇党人偷偷跑来找莫罗,希望由他来领导推翻拿破仑。莫罗虽然对拿破仑的独裁统治不满,但是仍持有坚定的共和立场,拒绝参加复辟路易十八的阴谋。这些小动作没能逃过拿破仑的眼睛。拿破仑很快行动,一举擒获了阴谋的参与者。拿破仑深知莫罗在军中威望很高,于是他强迫莫罗发表声明与阴谋复辟之事无关,随后表现出宽容的姿态,将莫罗从轻判罚,判其流放。莫罗先是被软禁在西班牙,后去了美国,居住在新泽西州的莫里斯维尔(到现在,纽约州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莫罗镇)。
战死沙场
莫罗之死 经过这番变故,莫罗已是心力交瘁。来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好静心修养。这种安静的日子持续了一些年头。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没有法国西班牙支援美国一败涂地,连首都华盛顿都丢了。美国人来请莫罗,想让他指挥美军,就在此时传来了拿破仑侵俄失败,第六次反法同盟建立的消息。瑞典王储,原是拿破仑麾下元帅贝尔纳多特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推荐了莫罗。随后,贝纳多特又亲自与莫罗会谈。经贝纳多特一番劝说(奥洛可能也向莫罗吹过枕头风),莫罗同意再次出山,反戈攻打拿破仑。莫罗向反法君主建议,不要攻打拿破仑亲自指挥的部队,而要攻击他分兵在外的将领。因为拿破仑喜欢抓权,常常越级指挥,他的将领大都没有独立作战能力。这一招果然奏效,拿破仑在战场上疲于奔命,甚至一天累死了五匹马,法军连吃了几个败仗。但是莫罗没能看到拿破仑的退位。1813年8月23日,莫罗在德累斯顿战役(battle of Dresden)中被一发炮弹打断了双腿。在艰难支撑了几天后,9月2日,一代名将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莫罗死后,欧洲各封建君主都表示了哀悼。沙皇对莫罗之死十分惋惜,下令在彼得堡厚葬莫罗。同时赠给莫罗的遗孀一笔丰厚的抚恤金。路易十八复位后追授莫罗为法国元帅。而事实上,莫罗的理想是在法国恢复共和政体,不知道他在九泉之下见到国王封的元帅会有何感想。
评论
虽然莫罗在军事上的才能远不及拿破仑,但是作为一名指挥员来说他是称职的。他经验丰富、作战谨慎(当然只是在军事上,如果他政治上聪明点也不至于这么惨),心态平和,处事不惊(常常在败军之时收拾烂摊子,有序撤退,保存实力)。他至死都坚定地拥护共和国,即使他的父亲在罗伯斯庇尔 “恐怖时期”被砍头。比起终老一生死在美国被人遗忘,或是作为叛国者进入法国,死在国外的战场上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他的临终遗言“请镇静,先生们。这是我的宿命”(Soyez tranquilles, messieurs.c'est mon sort)表明他内心一直都不愿意与祖国作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