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5 10:34:09首页
司马懿父子篡夺曹魏大权后,仅用了16年的时间便完成改朝换代的任务,在此期间,除几位忠于魏室的将军们起兵反抗外,作为国家藩篱的亲王们却几乎毫无作为,可以说是眼睁睁地看着江山易主。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源自魏朝对诸王的禁防甚严,诸王非但不能掌兵干政,连日常起居情况都受到严密监视,对国家大事心有余力而气不足。
但即使如此,依然有一位亲王跟外界联系,意图讨伐司马懿,稳固曹氏江山,虽然最终失败自杀,但表现却优于其他坐以待毙的亲王。此人,便是魏武帝曹操之子、文帝曹丕的异母弟、明帝曹叡的叔父、楚王曹彪。
曹彪字朱虎,是曹操第十七子,生母为孙姬,同母兄弟中还有临邑殇公曹上、刚殇公曹勤,不过都是“短命鬼”,年纪很小的时候便夭折。曹彪自幼智勇双全、文采斐然,综合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在受到父亲和周围人夸赞的同时,难免会有自得之色。
当年曹丕还在做五官中郎将时,曾召曹彪参加宴会,席间曾让当时最著名的相师朱建平为在座的各位宾客看相,结果朱建平预测曹丕在四十岁会有小难,而曹彪在五十七岁时将有刀兵之灾,如果不能妥善预防,恐怕无法安然脱险。曹丕、曹彪当时正值青年,听完后哈哈大笑,毫不在意,然而在事后来看,竟然全部应验。
曹操很欣赏曹彪的才能,是对方难免骄傲
朱建平,沛国人也。善相术,于闾巷之间,效验非一。太祖为魏公,闻之,召为郎。文帝为五官将,坐上会客三十余人,文帝问己年寿,又令遍相众宾。建平曰:“将军当寿八十,至四十时当有小厄,原谨护之”...谓曹彪曰:“君据籓国,至五十七当厄於兵,宜善防之。”见《三国志·卷二十九·方技传》
曹彪起初获封寿春侯,魏朝建立后,又陆续改封为汝阳公、弋阳王、吴王、寿春王、白马王,明帝太和六年(232年)终封为楚王。当时对宗室的禁防甚严,诸王偶有过错即严加惩处,生性不安分的曹彪没少挨罚。青龙元年(233年),曹彪因为朝见明帝时触犯某条禁令,曹叡下诏严惩,结果曹彪被削减三个县、一千五百户的食邑,一下子老实了很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大权
曹彪才能极佳,很想在政坛上施展抱负,但由于身份问题,在文帝、明帝时期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内心深处很不平衡。终于在司马懿诛杀曹爽上台后,曹彪看到了“出头”的希望。当时,镇守淮南的大将、司空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都手握重兵,加之跟曹爽关系亲密,所以对司马懿充满了戒心。司马懿为笼络王凌,便任命他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不过王凌并不买账,反而认为是司马懿准备对他下手的前奏。
王凌打算先下手为强,便与令狐愚谋划令立新君,讨伐司马懿。在新君的人选问题上,甥舅二人在仔细筛选后达成共识,这个人便是曹彪。虽然曹彪在诸王中并非年纪最长者,但他很有才能,具备成为明君英主的潜质,以故二人决意奉他为帝。魏帝曹芳嘉平元年(249)九月,令狐愚派部将张式到白马,与曹彪建立联系,并对曹彪说:“令狐使君向大王致意,天下的事未可知,愿大王珍重!”曹彪会意,专心静待王凌和令狐愚的好消息。
镇守淮南的王凌,跟曹彪密谋讨伐司马懿
王凌等人的计划密谋了三年时间,期间一直在寻找起兵的合适机会。嘉平三年(251年),王淩见吴军在涂水有军事行动,自认为良机已到,便上书朝廷请求虎符以便讨伐东吴,但真实意图在于调动扬州大军发动政变。“老狐狸”司马懿心机似海,哪里肯上当,下令王凌不可轻举妄动。王凌为求取外援,便派部将杨弘去说服兖州刺史黄华(此时令狐愚已死),并将废立计划告诉他,希望他能出兵相助。没成想,杨弘与黄华却向司马懿告发了王凌。
司马懿获悉消息后决定讨伐王凌,出兵之前又设计诓骗王凌,让他迟迟拿不定主意是否起兵,自己则全速行军。当大军抵达淮南首府寿春附近时,王凌才如梦方醒,但考虑到自己的兵力难以御敌,只能束手就擒。王凌自知性命不保,便在押解途中自尽,事后与令狐愚一起被诛灭三族。就这样,“淮南三叛”中的第一叛,最终以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
王凌举事失败后自杀,曹彪随即被赐死
王凌失败后,作为同谋犯的曹彪自然也断无生理。同年,在司马懿的指示下,有司请求按照当年汉昭帝惩治叛王刘旦的旧例,赐曹彪自尽,并获得魏帝曹芳的批准。曹彪接到诏旨后自杀,享年刚好五十七!同时,他的大臣及朝廷的监国谒者也全部被诛。
至于曹彪的妻儿子女还算幸运,只是被废为庶人,并被迁移到平原郡居住。三年后,曹芳又颁布恩诏,特封曹彪的世子曹嘉为常山真定王,曹彪泉下有知,也应该略感安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