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4 18:10:47首页
英国天才的发明家理查德·特里维西克最终与火车的发明失之交臂,他那些开创性的工作和设想成了后来者灵感的源泉。作为一名悲剧性的人物,特里维西克在人生最后岁月里目睹着另一个人的崛起,看着他凭借一人之力,在整个英国卷起一场突飞猛进的铁路狂飙,并在短短十几年中,让这场狂飙运动席卷了欧洲和北美,进而扩散到全世界。他的名字与火车紧紧相连,他的伟业被人传诵了将近两百年,并且会一直流传下去。
值得庆幸的是,特里维西克虽然做什么事情都是半途而废,他的后人却没有像他那样一败涂地。在他死后四十多年,先后有两个叫特里维西克的人远渡重洋,来到了曾经闭关锁国的日本,帮助明治天皇制造蒸汽机车,那两个人就是特里维西克的孙子,也是铁路机械工程师,擅长制造蒸汽机车,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在特里维西克10岁的时候,也就是1781年,那个命中改变世界的人出生在英国东北部的港口城市纽卡斯尔以西大约15公里的华勒姆村。当年的纽卡斯尔是英国煤矿的聚集地,东靠北海,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出产的煤炭通过马拉煤车,运行在木质轨道上,一直送往纽卡斯尔港口装船出海。再后来,木质轨道改为生铁轨道,马拉煤车的情况并没有多大改观。在马车经过陡坡的时候,矿主们就在坡上安装一台瓦特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用钢绳绑住煤车,帮助其爬上高坡。这就是乔治·斯蒂芬孙出生时候,英国大多数矿井正在普遍采用的技术。
和特里维西克富裕的出身不同,乔治·斯蒂芬孙的父亲是一名身份低贱、收入微薄的矿工,在华勒姆矿井管理一台蒸汽机混饭吃,正式职务是蒸汽机的司炉,也就是给锅炉加煤添水。老斯蒂芬孙家里有六个孩子,其中两个女儿、四个儿子,后来最有出息的乔治·斯蒂芬孙排行第二。两口子目不识丁,因为营养不良而身材羸弱,结婚登记签名只会拿笔画叉。在这种极端贫困的条件下,乔治的童年也谈不上幸福快乐,这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大家庭,更不可能拿出额外的学费让他接受教育,这就使得我们伟大的火车之父,一直到18岁还是一个文盲。
斯蒂芬孙错过了儿童最佳受教育的阶段,使得他后来即使拼命恶补知识,也不能达到正常的文化水平。多年以后,当他名满天下之时,就连写一份措辞流畅、没有语法错误的信件都很困难。当他18岁那年用自己挣来的钱走进学校,同七八岁的孩童坐在一起接收初等教育的时候,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他才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斯蒂芬孙后来掌握的那些科技知识,都是他的儿子罗伯特亲自教给他的。可见,无论多么天才的人物,失去了最初的学习黄金阶段,后天再怎么努力,也于事无补,即使能够取得一定的文化水准,花费的精力要多出几十倍。
斯蒂芬孙的文化水平不高,让他在以后研制蒸汽机车的过程中吃尽了苦头,走了很多弯路,付出了大量没有必要的劳动。由于缺乏最基本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和机械制图的知识,斯蒂芬孙的发明几乎全部是用亲身实践去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的。他通过不断失败和经验积累,凭着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超人的付出,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我们完全肯定,斯蒂芬孙也属于机械发明中的天才人物。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如果他能够像特里维西克一样接受教育,就可以通过制图完成自己的设计思路,而不是通过盲人摸象般的制造和拆卸零件浪费大量宝贵精力。我们也完全可以确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斯蒂芬孙,将不仅仅只是发明机车,他会像特里维西克一样,发明更多的技术产品,再凭着刻苦钻研和努力实践全部变成现实。
童年的斯蒂芬孙不但失去了进入学堂的机会,还要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除此之外,还通过各种方式挣钱补贴家用。比如,才10岁的他就去赶马车,还当过矿井上的挑拣工,直到年满14岁,他才跟随在父亲身边成为一名助理司炉。这个职务真正改变了他的命运。
由于常年和蒸汽机打交道,再加上斯蒂芬孙的学习热情远超常人,用了没有久,他就将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了解得一清二楚。只要有空闲,他就把一台报废的泵机拆成零件再重新组装。斯蒂芬孙对机械方面的热情和聪明才智,给他提供了很多机会,也让他能够从一个矿井到另一个矿井,身兼数职,并且担任了非常重要的技术职务,而收入也水涨船高。渐渐地,他的名气在整个泰恩河地区越来越大,很多矿主对他称赞有加,都认为这个小伙子有发明头脑,技术水平很高,意志相当坚强,性格非常固执,满脑子奇思妙想,还有持续不断的热情。这些矿井老板和经理人的评价是正确的,斯蒂芬孙身上这些优点,是帮助他走向成功的最有力的武器。
每一个伟大人物的童年,都会被后人附会杜撰出很多励志的故事,比如爱因斯坦小时候拆卸钟表;童年瓦特看见蒸汽顶壶盖构想了蒸汽机;少年爱迪生利用蜡烛反光提供照明,让医生做手术拯救母亲;华盛顿的小斧头、林肯的靴子、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等不一而足。当然,火车之父乔治·斯蒂芬孙也不能例外,很多励志故事书上说他花大量时间用粘土制作蒸汽泵机和其他机械模型,以此来证明天才人物从小就不同凡响。其实,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少年詹天佑身上,这些故事只是民间传言,用来激励后人。
从斯蒂芬孙的童年开始,到他44岁,也就是1825年斯托克顿至达林顿商业运营铁路开通为止,他的人生也是喜忧参半的。他和普通人一样,结婚生子,为生计四处奔波。在他25岁的时候,比自己大12岁的妻子范妮因病去世,第一个女儿生病夭折,留下小儿子罗伯特与他相依为命。而他的父亲也突遭横祸,在修理蒸汽机的时候,因为工友突然放出蒸汽,而烧伤了眼睛,此后双目失明,全靠儿子供养。命运多舛的斯蒂芬孙就这样与命运顽强抗争着,一直到他的儿子罗伯特长大成人,父子两个才一起并肩开创自己的铁路事业。
早在斯蒂芬孙动手制造第一台蒸汽机车之前,多年来与蒸汽动力机打交道的经验,让他对与之相关的任何技术进步和创新都极为敏感。因为生计所迫,他曾经带着一家人从华勒姆村搬到威灵顿。刚到这个地方之后,斯蒂芬孙的目光就被一种新奇的玩意给吸引住了,那就是当地煤矿工程师们别出心裁地用固定的蒸汽动力机械牵引煤车。当煤车准备翻越山头的时候,工程师们就在山顶安装一台蒸汽机,用绳子或者铁链连接车辆,将煤车拉到山顶,再通过车辆的自重滚落山坡。这种机械解决了煤车上山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采用何种方式在平地上替代马匹拉煤车的问题。而斯蒂芬孙想到了。
就在特里维西克把千辛万苦制造出来的蒸汽机车当玩具的时候,斯蒂芬孙也开始了蒸汽机车研究。但是,他并不是除了特里维西克之外唯一对蒸汽机车有兴趣的人,喜欢挑战这个领域的工程师大有人在。在1812年,也就是特鲁维西克最后一台机车问世4年后,怀特黑文的煤矿工程师们利用纽科门蒸汽机制造出了一台机车,但是同样笨重,压裂木轨,效率低下,很不成功。在同年,一个叫威廉·查普曼的人制造出了能够自身牵引的链式动力机,另一个叫威廉·布鲁顿的工程师制造完成一台能够利用固定在支架上的脚轮走路的动力机,无一例外,这两种机械中都看着不中用,在实际应用中归于失败。同样在1812年,约翰·布伦金索普研制成功一台带有齿轮的蒸汽机车,让机车驱动齿轮与轨道的齿牙咬合,号称能够避免平轮机车在平滑的轨道上倾覆。但是这种机车虽然试验成功,并投入商业运营,效果却不好,一来造价很高,二来运行速度极慢,最终还是被淘汰了。到了1813年,华勒姆煤矿的监管人威廉·赫德利也研制成功一台平轮机车,运行在煤矿的铁轨之上,竟然用了很多年。但是这台机车为何籍籍无名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局限于地区煤矿的小范围打转,没有在全国引起反响。
竞争如此激烈,各大煤矿主都想方设法制造蒸汽机车,占据先机。为了掌握研发对手的技术秘密,他们之间互相派遣间谍窥探打听,也闹出了不少笑话。这种混乱局面折腾了数年之久,最后连一台像样的蒸汽机车都没研制成功,接连的挫折与打击让很多人灰心丧气,他们都放弃了研究,甚至连工程界与科学界的主流声音都断言:蒸汽机车根本就没有任何前途。
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乔治·斯蒂芬孙给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