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节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水族人背着铜鼓,扛着锄头犁耙成群结队地去逃荒,可是到广东和广西都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搬到哪里都不合心。大伙儿正在发愁的时候,天上飞来了一群诺仙术(诺仙术是水语中的一种鸟名,估计是凤凰)。大家想,诺仙术肯定是来给大家带路的,就跟着它走了。诺仙术顺着大河向上飞,水族人也就随着它的影子往大河上流搬家,到了岔河口的地方,诺仙术不见了。走哪里好呢?这里人们又看见左边一条河里有条巨龙在游,人们说龙是吉祥的动物,就朝着左边的河谷往上搬。大队人马走了,有些掉在后面的人来到岔河口,看见两条河的沿岸都是山青坝子平,就沿右边的河谷往上搬了。
大队的人马,不知道走多久,过了胆住(广西的南丹一带),来到三洞一带。人们看见这里没人住,还有好坝子,就打算在这里住下。因为怕地盘小,住不下那么多人,又分头到方圆三四百里的地方去察看。看到这些地方都不错,就分开在这一带安家。人们有了落脚地,总还是怀念老家,于是来到三洞拱登(祖公)的地方,商量往后过日子的事。大家议定三年后的水历年底,都到三洞地方团聚。
三年过去了,人们带着各种各样丰收的果实来到三洞团聚,这时候,突然开来了一队穿着古怪的人马,拿着梭镖、弓箭、砍刀和长矛围拢来,说这一带是他们祖先开发的,还说到处都埋有金银财宝,硬要水族全部搬走。水族人说,那你们把埋藏的宝贝挖出来对证吧。那群人哪里挖得出来,于是,双方争过来吵过去,最后动起手来。
这天不是水族人团聚的日子么?大家人多,又有煮好的饭菜,于是便和那队人马来了个车轮战,结果保住了这片土地,可是自己也死了不少人。大家连夜把战死者安埋,拿包韭菜的炖鱼来祭奠,让他们的魂灵品尝老家的美味,好生在新的疆土上安息。
这一夜,拱登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头发胡子全白的老人对他说:"你们水族开辟这片土地,有人不服气。他们打不赢,准备明天早饭后放瘟疫来毒害你们。早饭后,你们全部爬到那团怒姑端的山坡上去,傍晚回来就没事了。"第二天,早饭过后,人们扶老携幼爬上了那团怒姑端的山坡。
水族端节概述
流行区域: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散居在毗邻荔波、独山、都匀及黔东南苗族侗族纂台州榕江、雷山等县市多数水族地区
举办时段: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起,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期间,主要以亥日,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为节期,按古老惯例分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节。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端节,水族人民又称“借端”(“借”水语“吃”的意思)吃端、过瑞,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独山、荔波等地水族人民欢庆团聚、辞旧迎新、庆丰收而举行的节日。水族历法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和春复秋冬四季。阴历的九月为其岁首,阴历的八月为其岁尾。水历十二月(农历八月)第一个亥日起,至水历新年二月(农历十月)期间,主要以亥日,亦有以午、未、申、酉、戌日为端节的节期,按古老惯例分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节。各地所过的亥日不一样,如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内外套以第一个亥日为节日,水龙地区过第二个亥日;恒丰,三洞地区过第三四个亥日。
端节的由来
水族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从头至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又叫"瓜节",水语称"借瓜"或"借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水历将一年也分为12个月和四季,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农历八月当岁末,以十二地支记日,水历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每逢亥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要分7批(古代分9批)才能过完。端节保留着水族古代氏族部落庆谷熟、过新年的遗风。
水族的历法和端节,准确诠释了汉字"年","谷熟也"的本义。因谷熟而举行的庆典,古代称为过年。分析水族古文字"年",稻作文化无不渗透其间,上下弯拐横画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镰刀;中竖,表示两个收割期之间的间隔,指水稻生长的一个周期,即一年;中横,表示均分一年为两季的中点。而把一年分为冬夏两季,这是古水历的显著特点。水历年终12月,正是谷熟的秋收时段,端节也成为了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临近端节,水乡山寨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到了大年除夕,家家户户打扫得一干二净,人们忙着杀猪宰鸭,磨豆腐,开塘捉鱼等等一片繁忙,好不热闹。除夕之夜,各家各户忌荤吃素,主要进行庄重的祭祖仪式。祭祖仪式颇为讲究,在堂屋中设一供席,摆上鱼苞韭菜,素煮豆腐、糯米饭、瓜果等特色祭品,有的人家还摆放崭新的衣帽鞋袜以及柴刀、镰刀、锄头等生产用具,完毕后,一家老少围坐一团,由长者念颂先祖的功绩,然后供奉祖先,最后举杯相邀,连声“秀、秀、秀”一饮而尽,以示对祖先的敬重和怀念。这天晚上,人们相悦通宵达旦,各自小饮,整个村子灯火通明,铜鼓声声。
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祭祖
祭祖是水族过端最重要的活动,分别在除夕夜和大年清晨进行。祭品依例要戒荤食,惟独鱼不在禁用之列。水族祭祖的鱼叫"鱼包韭菜",是将韭菜、栗仁等塞满鱼腹后,炖煮或清蒸而成,祭祖之后便可食用。相传,水族的远祖由南方北迁时,送行者送上一包食物,原来是内有九种青菜的煮鱼。远祖靠这食物充饥来到黔南落后,后来鱼包韭菜便成为水族人最喜欢的家乡风味。
端节清晨,水族村民在长老指挥下敲起了神圣的铜鼓,大家聚集在铜鼓周围互祝人寿年丰,然后随着铜鼓挨家挨户去贺新年,吃年酒。每到一家,大伙便按辈分依序入座,互挽手臂在"秀!秀"(水族语:好!好!)的欢呼声中干杯,一边吃些鱼和其他菜肴。吃年酒必须家家去到,若有一家未去,就是对这户人家的极大侮辱。孩子是吃年酒队伍的重要角色,据说孩子的欢笑会带来好运,所以谁了不敢冷落他们。
赛马
赛马大会是端节活动的最高潮。赛马的地点叫"端坡"或"年坡",人们吃过年酒后便成群结队地从各村寨赶来这里,端坡顿时人山人海。
水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节日繁多且各具特色,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其美丽的传说。最为隆重的民间节庆当数端节。水族端节又称“借端”或“借瓜”,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
一般而言,端节要从农历的八月持续到十月,分七批过完,从头至尾长达四十九天,可以说是世界上延期最长的节日。端节之时,正是秋高气爽,五谷归仓,水族人民难以抑住内心的喜悦之情,桕聚狂欢,以示庆贺一年辛劳所得,期盼来年再丰收。水族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从头至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又叫瓜节,水语称借瓜或借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历将一年也分为12个月和四季,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农历八月当岁末,以十二地支记日,水历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
每逢亥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要分七批(古代分9批)才能过完。端节保留着水族古代氏族部落庆谷熟、过新年的遗风。水族的历法和端节,准确诠释了汉字的年,谷熟也的本义。因谷熟而举行的庆典,古代称为过年。分析水族古文字年,稻作文化无不渗透其间,上下弯拐横画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镰刀;中竖,表示两个收割期之间的间隔,指水稻生长的一个周期,即一年。
中横,表示均分一年为两季的中点。而把一年分为冬夏两季,这是古水历的显着特点。水历年终12月,正是谷熟的秋收时段,端节也成为了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节日。
临近端节,水乡山寨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到了大年除夕,家家户户打扫得一干二净,人们忙着杀猪宰鸭,磨豆腐,开塘捉鱼等等一片繁忙,好不热闹。除夕之夜,各家各户忌荤吃素,主要进行庄重的祭祖仪式。祭祖仪式颇为讲究,在堂屋中设一供席,摆上鱼苞韭菜,素煮豆腐、糯米饭、瓜果等特色祭品。
有的人家还摆放崭新的衣帽鞋袜以及柴刀、镰刀、锄头等生产用具,完毕后,一家老少围坐一团,由长者念颂先祖的功绩,然后供奉祖先,最后举杯相邀,连声“秀、秀、秀”一饮而尽,以示对祖先的敬重和怀念。这天晚上,人们相悦通宵达旦,各自小饮,整个村子灯火通明,铜鼓声声。端节主要活动为祭祀和赛马。“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节日期间,铜鼓声此起彼伏,悠扬的歌声和芦笙调从早到晚回荡在翠竹掩映的竹楼里,水乡山寨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水族端节的简介
水族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间有“无鱼不成年”的说法。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酒菜迎候登门拜年的客人。节间,各村寨还举行“赶端坡”的娱乐交际活动。“端坡”会上,人们尽情赛马、斗牛、斗鸟进行各种歌舞活动。
水族端节的由来
水族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从头至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又叫“瓜节”,水语称“借瓜”或“借端”。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历将一年也分为12个月和四季,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农历八月当岁末,以十二地支记日,水历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
水族的历法和端节,准确诠释了汉字“年”,“谷熟也”的本义。因谷熟而举行的庆典,古代称为过年。分析水族古文字“年”,稻作文化无不渗透其间,上下弯拐横画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镰刀;中竖,表示两个收割期之间的间隔,指水稻生长的一个周期,即一年;中横,表示均分一年为两季的中点。而把一年分为冬夏两季,这是古水历的显著特点。水历年终12月,正是谷熟的秋收时段,端节也成为了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一年一度的陇端节,也称壮族传统的“情人节”,数千壮族聚集富宁县归朝镇孟村,欢度他们的节日。在陇端节这天,无数的青年男女都怀着期待的心,等待着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出现,接下来就说说这个陇端节吧。
关于陇端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壮族陇端节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陇端”是壮语,原意为“下田坝赶街”。在远古,壮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开春,各地壮族聚集区自选吉日开市,以物易物,互换稻种、农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贸易。在壮乡春暖花开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对歌,寻情侣。老年人则在集市上寻亲访友,找老恋人叙旧情。当地汉族称“陇端街”为“花街”、“风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