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故城县、枣强县、南宫县、威县部分,以及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临清县、夏津县),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东汉时期很多崔氏族人南迁。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是崔业的八世孙崔密一支。
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兴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时尚书、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谅、崔钦。
崔谅曾任晋中书令,谅子崔遇为后赵特进;崔遇之子崔瑜,为黄门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职。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个儿子中又以崔諲、崔祎、崔颐较为有名。
崔諲在刘宋占据山东时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祎曾在刘宋为官,北魏占据青、齐后,崔祎之孙相如进入北魏,曾考举冀州秀才。崔颐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马,后又升至散骑常侍,再后来又被魏太武帝任命为冀州刺史。
崔钦这一支被称为清河青州房。崔钦之子崔京,崔京之孙崔琼,崔琼之子崔辑。崔琼曾担任慕容垂的车骑属。崔辑时,随慕容氏南迁青州,崔辑曾任刘宋泰山太守。崔辑有二个儿子,长子修之,次子目连,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孙曾担任刘宋尚书郎。元孙之子崔亮,少年时丧父,先随母亲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齐后,又被迁往桑乾。后来得到李冲的赏识,被推荐为中书博士。崔目连之子僧佑,曾担任刘宋辅国将军,后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渊,曾担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在刘宋为官,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从事,后又先后担任过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后来降北魏后,担任平齐郡的太守。
天兴二年(公元399年),道武帝拓跋硅杀崔逞,崔逞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拓跋焘杀崔浩,并尽杀其族人。所以此后所说的清河崔氏,主要是指崔逞南逃诸子后裔与灵茂的后裔,而崔浩的后裔情况后人知道得很少。灵茂后裔从灵茂之子稚宝担任北魏祠部郎中开始,才在北方政权做官。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北朝隋唐时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七宗五姓」。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与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与清河崔氏同姓,但互相并非分支的的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到了后唐时期,科举取士的制度逐渐取代"九品中正制",世族大家逐渐失去了皇权的庇护,同时随着后唐国家的分裂和战乱,特别是黄巢大起义的打击下,整个魏晋以来形成的社会制度支离破碎,于是清河崔氏与其他士族的势力基本上也随之消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出生于公元381年。那时,王猛刚刚去世六年,两年以后,影响和决定北方格局、秩序的淝水大战将要上演,再过三年,崔浩以后服务的北魏政权在牛川诞生。崔氏这个现在看来十分平凡的姓氏,在当时中国的北方实在不平凡,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提到崔、卢、郑、王这几个姓氏,无不肃然起敬,因为他们代表了北方最高贵的门第。清河崔氏则是四姓之首,其在北方的社会地位等同于同时期南方的王、谢、袁、萧。崔浩就是出生并生活在这样个显贵的家庭里。
清河崔氏家族的显赫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当时有崔林、崔琰兄弟两人仕于曹魏,特别是崔琰,掌管官吏选举,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政治人物,后来,因为有结党的嫌疑,被曹操赐死。他的堂兄崔林比较沉稳厚重,虽然名声不大,却做到了当时级别最高的司空。崔林是崔浩的七世祖。西晋灭亡以后,由于山河阻隔,崔林的后代没有南迁。俗话说,树大招风,在少数民族政权林立的中原地区,清河崔氏这样显赫的家族肯定会引起少数民族的注意,他们必须在是否入仕的问题上做出明确的回答。按史书记载,崔浩的曾祖崔悦选择了妥协,他在羯族人建立的后赵政权中任职,著名暴君石虎最终让他做到了司徒左长史的官职,这个官位级别并不是很高。崔浩的祖父崔潜在前燕最后一位君主慕容玮那里做到了级别同样不是很高的黄门侍郎。
清河崔氏真正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重用,始于崔浩的父亲崔宏。崔宏从小就很有才华,是当时公认的冀州神童。冀州被前秦占领以后将坚派弟弟苻融出镇此地。苻融仰教崔宏名声,请他出任自己的幕僚。前秦灭亡以后,崔宏辗转流离于东晋、翟辽之间,最后在后燕任职。但是,命运似平故意与崔宏为难,没过多久,后燕又被北魏吞并,崔宏东逃海滨。北魏第一位君主道武帝拓跋珪早就听说这个冀州神童的名字,很想与这位汉族士人共创大业,于是派骑兵追赶,最终在东部海边将其抓获。经过交谈,拓跋珪充分认识到了崔宏的才华,任命他担任了黄门侍郎。这个官职虽然级别不高,但有了拓跋珪的信任,崔宏在北魏政权时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与另一位名叫张衮的汉族士人为北魏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像官爵、朝仪、音乐、律令等举凡与国家密切相关的制度,都是由崔宏裁定的。
崔宏受拓跋理的赏识,从确立国号这件事上可以反映出来。公元398年6月.北魏与东晋通使。拓跋珪令百官议定国号。群臣都认为,拓跋鲜卑在代北创业,而且最早使用的国号为“代” ,毫无疑问,现在应 该继续使用“代”作为国号。但是崔宏有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现在拓跋鲜卑占领的邺城固然是魏地的重心.而河东地区,也是魏国的旧地。所以,以“魏”为国号,所涵盖的地理范围比“代“要广泛得多,同时,也给拓跋政权涂上了浓厚的汉文化色影。拓拔珪认为很有道理,便接受了崔宏的建议,此时他仕于北魏只有一年半的时间。
后来,崔宏的官位扶摇直上,很快担任了吏部尚书,主管官吏选拔任命的工作。拓跋珪去世后,作为前朝老臣,崔宏继续受到新君明元帝的重用,被拜为八部大人之一的天部大人, 其爵位也由白马侯进为白马公。
泰常三年,北魏政权中的这位汉族重臣逝世,明元帝追赠他为司空,这已经是当时级别最高的官职了,而且命令除亲王以外的所有人,都要为崔宏送行。七十年以后.孝文帝追录先朝功臣位次,崔宏得以配享北魏宗庙,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可惜.由于崔浩遭受灭门。崔宏已经没有后人来目睹这一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崔浩,出身自北方世家大族清河崔氏,是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崔浩经历了道武、明元和太武三代帝王,并且每一朝都受到器重。崔浩文韬武略,多谋善断,在为北魏效力期间功勋卓著。崔浩是统一战争的谋主,居功至伟,平定北边诸国,对南作战,居功至伟,妥妥的大功臣。可是就是这样,因为编修《国记》被夷灭九族,就单单是因为编修《国史》吗?还是说,还是说这其中有别的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崔浩出身于清河崔氏,那是南北朝有名的世家大族。当然,当时世家门阀士族与皇权、寒门势力之间十分敏感。崔浩作为世家子弟,从小自然是接受了最好的教育,遍览群书,天文玄象、经术之言,无一不精。毕竟当时最有教育能力的就是世家大族们,像那些寒门,即使是以军功起家,底蕴是绝对比不过这样的大族势力的。起点都不一样,因此,从清河崔氏出来的崔浩是典型的精英力量,彰显了门阀士族的年青一代的力量。因此,崔浩本人跟他富有欺骗性的美貌是完全不一样的,或许你会以为他是一个有点文弱的青年,其实他孔武有力,文武双全,改下狠手好收的时候从不手软,在复杂的形势中能够窥见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崔浩二十岁初入仕途时,侍奉于道武帝拓跋珪身边。那时候,人们流行服食丹药、五石散等物,拓跋珪晚年经常服用当时流行的 “寒食散”,每次嗑完药他都性情大变,非常嗜杀。拓跋珪身边的大臣们都惶惶不可终日,整天胆战心惊的,都没心情给拓跋珪做事了,尽量能躲就躲。然而崔浩确实不同,他不但不怕,反而更加恭敬地频繁侍奉在拓跋珪左右。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候甚至整天都没回家一趟,可谓是中心十分了,就连经常精神亢奋不能自已的拓跋珪知道后,都觉得此人甚是忠诚还派人给崔浩送御粥。崔浩之不凡,可见一斑。如此精明的人物怎么会在之后犯下弥天大错呢?还是那么严重的后果。
北魏太武帝时,发生“国史案”,崔浩九族尽灭,就连与他家有姻亲关系的族范阳卢氏、河东柳氏、太原郭氏也被连坐灭族,这牵连之广闻所未闻,十分罕见。因为崔浩是《国记》编修的总负责人,因为秉笔直书,详详细细地描写了北魏拓跋氏那些不为人知业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而且刻石为念。中国古代的史官若是能做到秉笔直书,那真是天下之福,但是事实往往是在皇权的日渐兴盛下,史官的优良传统在不同的朝代是能达到不同程度的保存的。显然,饿狼般的鲜卑贵族是无法理解中原传统的秉笔直书的,他们只知道,崔浩干出的事情有损他们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犯了众怒。再加上崔浩政敌们的推波助澜,崔浩是要被杀掉。可是为什么要夷灭九族呢?这也太狠了,牵连太多必定也会自伤,那么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挖掘。
从小崔浩就想建邦立国,为北魏立下汗马功劳的他实在太耀眼,身为汉人一定会被鲜卑贵族所排挤。但是与此同时,北魏政权在逐步走向汉化,这是北魏贵族不愿意看到的。这意味着他妈的好东西必定要给汉人分享,融合的结果就是要分权。而估计错误的崔浩以为时机成熟,它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鲜卑政权也能像当时的晋室一样,并且他身为世家子弟,是要为门阀势力谋利益的。这就激起了众多人的不满,谁想把权力分出去呢?曾经崔浩的灭佛行为已经激起了众多佛教徒的愤怒,太子、很多大臣都是佛教徒。
因此,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即使是后来北魏走向汉化之路,但是崔浩那时的北魏是接受不了的。汉门阀贵族的底蕴是那些鲜卑民族所没有的,那些后起的鲜卑新贵们对这些世家大族虎视眈眈,再加上太武性情不定,所以才会造成此惨案。在事后,太武是后悔的,但是已经没用了,人都死光了。
清河崔氏崔浩,辅助三代帝王,最后九族尽灭,只是因为《国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作为中古时期的豪族,清河崔氏的地位一度堪比帝王,后来虽然失去了门阀制度的庇护,但仍然能让家传文化相继。崇佛的年代,他们吸纳佛学;崇尚科举的时候,他们又转而在经学、文学中游弋,时刻保持家族的文化地位。“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清河崔氏的千年传承中,一直贯穿始终。
“天下崔姓是一家,团结和谐秀中华。诗书勤耕读,仁爱慈善让。”清河崔氏后人崔相臣在赠给同村人崔之文的这块匾上,写下了自己对家族千年积淀的理解。
作为中古时期的豪族,清河崔氏的地位一度堪比帝王,后来虽然失去了门阀制度的庇护,但仍然能让家传文化相继。崇佛的年代,他们吸纳佛学;崇尚科举的时候,他们又转而在经学、文学中游弋,时刻保持家族的文化地位。
姜太公的后裔连公主都嫁不进来
初冬时节,临淄姜太公祠内,依旧是松柏茂密,绿意盎然。
崔氏先祖之碑前,中华崔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中华崔氏统谱主编崔相臣介绍,崔氏的太始祖为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太公助周文王武王灭商,以首功封于齐国。齐国首都临淄也因此成为崔氏后人心中的发源地。
崔相臣表示,崔氏始祖为太公嫡孙季子。太公传位于其子齐丁公,丁公去世后,应当有嫡子季子继位,但是季子仁爱,让国于庶弟叔乙即齐乙公。季子则来到封地崔邑这个地方,此后在此生活,季子后人就以邑为姓,崔氏从此形成。
不仅崔姓是姜太公后裔,还有诸如姜、吕、丘、丁、许、谢、纪、高、章、贺、柯、卢、薄、赖、连等诸多姓氏都是太公后裔。
“天下崔氏是一家”,崔相臣介绍,今年的纪念姜太公诞辰3153周年祭礼,众多崔氏后人从各地赶来参加。
因为季子有让国之美名,其后裔多为齐国公卿,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
崔氏的前几代人,大多默默无闻,直到崔杼这一代,才开始在齐国朝堂之上发声。
崔杼,春秋时齐国大夫,后为齐国执政。齐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灵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吕光(齐庄公)。他在齐执政二三十年,当国秉政,先后立庄公、景公。后来由于他在政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
后直到秦朝,崔氏再次崛起。崔相臣介绍,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
汉朝建立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定居下来。
其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魏晋以后,郡望成为贵族的身份标志。北朝隋唐时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七宗五姓”,崔姓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
北朝时期,官方出面为汉姓定谱籍,准备将四个望族列为“一等”。陇西李氏得知消息,派人赶到京城打点,但最终还是没能拼过崔、卢、郑、王四个世族。后来,自称“陇西李氏”的李渊建唐,“陇西李氏”才被列为“第一”。
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大怒: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遂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与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虽然如此,清河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有多人担任宰相。
在唐代,七宗五姓势力极大,皇帝曾想把公主嫁到清河崔氏,也被无情地拒绝。
唐高宗时,出身寒微的宰相李义府,为他的儿子向七大望族求婚,不但处处碰壁,还受到了羞辱。李义府怀恨在心,便说服皇帝下诏禁止七大望族通婚。七大望族不敢公然抗旨,只好省去婚礼仪式,只在天黑后用一顶花纱遮蔽的“檐子”(肩舆),把新娘抬到新郎家。中唐以后,“檐子”迎亲甚至成为有身份的标志,七大望族之外的家族也纷纷效仿。在宋代,“檐子”送嫁逐渐公开,“檐子”也开始被刻意装饰,成为花轿的前身。
为照顾兄长宁愿失去升迁机会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清河崔氏的千年传承中,一直贯穿始终。
研究清河崔氏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夏炎认为,在儒家传统浓厚的世家大族中,孝悌的培养与实践是家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河崔氏成员历来就有非常强烈的孝悌观念。
北朝时,崔宏父子以孝行传家。北魏道武帝一次在回京的路上,“亲登山岭,抚慰新民,适遇玄伯(崔宏字玄伯)扶老母登岭”,崔宏的孝行使其备受感动。
其子崔浩亦是一个孝子,《魏书》卷三五《崔浩传》记载,崔浩的父亲崔宏生病很严重的时候,崔浩就剪去指甲,剪下头发,夜里在庭院中抬头祈祷上苍。希望父亲的身体能够好转。并祈求上天,能够用自己的身体替代父亲生病,换取父亲身体健康,在地上不断磕头导致磕头的地方留下了不少血。
《南齐书》卷五二《文学·崔慰祖传》称崔慰祖“父丧不食盐”,其母实在不忍心,对他说:“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崔慰祖不得已而从之。
到了唐代,儒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孝的观念在世家大族家传思想中的地位也愈加突出。
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崔希乔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做人以孝为本,尤以孝事亲,进而以孝事君,以孝治民。做官之时,使得“风化大行,贫弱之辈,荷其仁恕”,把自己的孝道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了极好的政声。
崔玄籍父子在孝行方面也有突出表现。母亲去世后,崔玄籍非常悲痛,身体因悲伤而遭受重创,差点逝世。其子崔歆“期岁丧母,便悲伤思慕,见于颜色”。
后来崔玄籍因为别人诬陷,被下放到南方偏僻地带做官。崔歆不放心父亲一个人独自去远地,就跟随而去。在上任的路上,遇到洪水暴发,崔玄籍被大水冲到洪水中,随从们都非常害怕,不敢上前营救,崔歆一下子就跳到洪水中,游到父亲身边,竭力救援。后来父亲得救了,但是崔歆却被洪水冲走。
夏炎认为,崔歆以小小年纪于洪水中救父而死,这种行为着实令人感动。说明此时的孝悌观念指导着家族成员的行动,在一些家族成员思想中已发展到能够为之付出一切的地步。
唐僖宗时,宰相崔彦昭事母至孝,《旧唐书》卷一七八《崔彦昭传》:“彦昭事母至孝,虽位居宰辅,退朝侍膳,与家人杂处,承奉左右,未尝高言。岁时庆贺,公卿拜席,时人荣之。”
清河崔氏即使身为宰相,一身荣耀,也要把行孝道奉为处世的重要原则。在夏炎看来,处于显赫时期的世家大族的孝母行为,一方面是家族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具体实践,另一方面通过将这种行为纳入政治范畴,有利于维护并提升家族的政治地位。
夏炎介绍,在悌的方面,清河崔氏兄弟友爱的事例也很多。
唐崔隐甫是玄宗时期的御史大夫,被提拔为并州司马,但是因为恰逢兄长崔逸甫患上急症,崔隐甫没有去上任。为了照顾生病的哥哥,崔隐甫宁愿错失升任的机会。
孝悌观念在清河崔氏家传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家族来说,孝悌观念对家族成员的行为具有制约性,是维系家族成员之间正常关系的精神纽带;对于国家社会来说,孝悌观念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论语·学而》中提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夏炎认为,孝悌观念由维系家庭关系,发展到家族关系,进而上升到整个社会关系的维系,这就是封建社会从统治者到平民均重视孝悌的关键所在。
在教育上给予女子同等权利
夏炎认为,清河崔氏家族自形成之日起就有诗书传家的家族传统,好学的家风累世不替。
曹魏崔琰在青年时代就曾就学于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玄门下,积累了深厚的经学根底,由此而开清河崔氏好学之风。
南北朝清河崔氏基本延续了汉代以来的学术传统,以儒家经学为主,而兼综其他学科。由于北朝清河崔氏数代保持好学的家风,因而其中不乏学识渊博的大家,知识面十分广博。崔浩便是十分突出的例子。《颜氏家训》卷三《勉学》中提到:“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子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
隋唐时期清河崔氏家学的学术传统在延续经学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很重视礼学、章句训诂、文学等方面。
清河崔氏在强调男性家族成员文化水平的同时,对于女性成员的学业亦同等重视。由于她们从小就有好学的传统,所以清河崔氏的一些女性成员同样饱读诗书、才学过人。
崔元孙之女“历览书传,多所闻知”,对其子亲授《毛诗》、《曲礼》,后“学行修明,并为当世名士”。
崔彦穆女“博涉书史,通晓治方”,年二十其夫郑诚去世,独自教养其子郑善果读书做人,在当时传为美谈。
夏炎表示,世族女子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说明清河崔氏比较注重家族整体文化素养的培养,在男子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给予女子同等的待遇,促进了家族总体文化地位的提升。家族女性嫁于别姓之后,便将自家的家学带到重新组合的家庭中,这有利于家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夏炎介绍,清河崔氏是典型的文化世族,世代相传的家传文化除了它本身的文化意义外,在政治方面亦具有一定的功用。家传文化在世家大族的形成、家族成员的入仕及从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清河崔氏大族形成于魏晋时期,对于世家大族形成起关键作用的崔琰、崔林入仕途径显然不是政治或经济的,他二人之所以能够参加到曹魏政权中来,是得益于曹操的征辟,而曹操之所以能够任用他们,与他们拥有的文化功底密切相关。
隋唐以来,科举取士逐渐成为士人入仕的重要途径。在唐代,入仕途径主要包括科举、杂色入流、门荫等几种形式。在唐前期,门荫是重要的入仕途径,世家大族子弟藉父祖宦位而得以优先入仕。但随着才学取士原则的不断强化,科举取士在入仕途径中的地位愈显突出。
夏炎介绍,清河崔氏有仕宦记载成员287人,其中有确切入仕途径记载者84人,科举入仕66人,门荫入仕18人,前者远远多于后者。清河崔氏凡是处于政治高峰期的成员,基本上都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在唐代,清河崔氏出了12位宰相,其中,除崔知温以门荫入仕,崔神基、崔詧、崔元综入仕途径不明外,其余8人均以科举入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